文化的傳承重在激活歷史,9月15日,“文明可掬”謝強中華文明紫砂藝術巡展在中國美術館一樓大廳成功啟幕。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韓子勇,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長杜同和,中國工藝集團副董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紅;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名譽會長馬達等相繼出席活動。
謝強的“文明可掬”紫砂藝術展則著重展現深植于紫砂壺創新設計和表現方式背后的文化性。為超越單純的制器行為,避開形式主義創作傾向,他嘗試用紫砂茶具這一載體,以個人的視角、個性化的造型語言,鮮活地去闡釋一部洋洋大觀的中華文明史。
此前,《中華文明》紫砂系列作品已在國家舉辦的“2018從都國際論壇”、南京博物院、人民日報社、中共中央黨校等地舉辦藝術巡展。此次在中國美術館的“文明可掬”展上乃是謝強近十年嘔心瀝血創作的扛鼎之作。
此次展出的謝強“中華文明”系列紫砂作品,有兩條主要脈絡,一是以數千年中華文明史為“橫軸”,沿著“史”的發展脈絡,選取歷史典故提煉創意思想,構成歷史演進的史實脈絡;二是汲取周、秦、漢、唐、宋、元、明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征,多門類藝術符號互鑒創新,形成時代特征鮮明的茶席系列,這是對歷史文化藝術符號進行再創造、再拓展的一次實踐。
(中華文明•商•殷商茶席)
(中華文明•周•周禮茶席)
(中華文明•秦•秦風茶席)
(中華文明•漢•漢風茶席)
(中華文明•唐•唐韻茶席)
(中華文明•宋•宋韻茶席)
“以壺鑒史,以史明理”的創作理念,力圖建構一種對于歷史的自由觀看方式,并激活歷史,“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謝強的紫砂茶具創作雖保留了器具的實用性,但擺脫了實用主義的羈絆,進入到更具歷史縱深感的“文化品讀”過程中,同時也使廣大紫砂品鑒者能在歷史的某個節點上或在某個文化層面上與作者展開對話,以藝會友。
時至今日,紫砂作為“茶具之首”所傳導的人文之實,在愈來愈多參與者的關注下顯現出前所未有的熱度。此次展覽將加強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有助于留住文化根脈,弘揚時代精神,推動紫砂工藝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附謝強中華文明部分作品展示
《中華文明•遠古•百草傳奇》
作品以名貴中草藥材為表現形式,以人參、靈芝、當歸等百式草藥的根、莖、葉、花、果等包裹成壺,搭配人參杯、靈芝杯,并篆刻銘文以明草木藥性。
《中華文明·商·甲骨文》
本作品以風化壽龜化石為原形,通身鐫刻甲骨文作裝飾,作品表面坑洼交織,殘積風化,營造出強烈的神秘感和歲月滄桑感。2017年甲骨文被列為“世界記憶國際名錄”。
《中華文明·春秋·花神/七月蘭》
作品以花為媒,以壺為器,用幽谷獨芳的蘭花表征七月花事。采用抽象的表現形式,寫意鋪蘭,蘭葉塑把,空靈俊秀,雋永飄逸。
《中華文明·楚辭·問天》
作品選用融砂質感,樸實無華,色塊穿插,清雅高古,戰國紋飾和屈子銘文相得益彰。
《中華文明·秦·秦時明月》
作品取材于楚漢爭霸的史實,明月不僅是邊塞詩的重要意象,更見證了歷史上的風云激蕩,作品以“明月”為意象,寄托人們對家鄉的思念,對安寧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華文明·秦漢·24節氣》
作品以“循環往復”為創意核心,壺蓋采用絞泥工藝裝飾陰陽太極紋樣,壺肩以五色土泥漿裝飾24節氣的花卉通轉圖案,昆蟲、動物等穿插其間,動靜相宜,極富生活氣息,壺鈕為一支綻放的綠芽,透出勃勃生機。《中華文明·漢·絲綢之路》
作品以“一帶一路”為素材,用紅色砂礫鋪就沙漠之路,把飄逸的“飛天絲帶”抽象為“橋”型壺鈕。茶盤中一幅畫軸漸次展開,小杯化作沙漠中的土丘,意趣天成。
《中華文明·漢·十二生肖》之《鳳凰來儀》
此壺鳳凰獻舞為表現形式,鋪陳富麗,盡顯舞姿之妙曼靈動,儀態之雍容典雅。壺鈕采用鏤空設計,注入沸水,祥瑞之氣即從鏤空處冒出,富有藝術感染力。
《中華文明·隋·大運河》
作品以時代為脈絡,分別以“開霸業王筑邗溝”、“通南北唐利千秋”、“裁彎取直貫京杭”、“漪路繁華頌新風”、“申遺志逐中國夢”為五個篇章,以公道杯、品茗杯、茶倉和茶壺等組合而成,一條運河蜿蜒展開貫穿整壺上部,意寓大運河串聯經濟區,交匯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中華文明·當代·再續春潮》
作品以春潮涌動,巨龍騰飛為表現形式,象征春天故事,開啟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