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治 > 法院 > 正文

    福建壽寧斜灘法庭工作紀實:“螺螄殼”里做“道場”

    2024-07-12 15:12:11| 來源:中國網?東海資訊| 分享到: | 字體:
    鏈接已復制
    如何在人員不足、設施老舊、空間局促的“螺螄殼”里助力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許多山區鄉鎮法庭面臨的重要考題。近年來,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人民法院斜灘法

      如何在人員不足、設施老舊、空間局促的“螺螄殼”里助力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許多山區鄉鎮法庭面臨的重要考題。近年來,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人民法院斜灘法庭著力整合內外部資源,以提升基層糾紛自解能力、延伸司法服務觸角、加強多元主體協同聯動為抓手,破解資源不足困境,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司法“答卷”。

      提升基層糾紛自解能力,“小切口”窺見“大楓景”

      廊橋是壽寧縣村民議事休閑與敬奉先祖地方,是凝聚民眾情感、維系地方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農忙后的山田橋上,法庭干警和當事人圍坐一圈。

      “法官,你說他把水都弄到我家田里是不是犯法了?”老張向法官數落著鄰居的不是。老李反駁道,“我種的茭白耗水量很大,干死了你養我啊。”“法官,這個人他從小就滑頭,小時候一起烤番薯他都要爭個大的”。“我還沒說你……”看著兩位老人像小孩子一樣相互嗔怪起來,大家忍俊不禁,一笑之后氣氛漸漸變得輕松活潑。

      法官乘著氣氛緩和,接過話茬:“叔,在法律規定了相鄰土地的使用人之間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就這樣,曾因截留農田灌溉用水鬧得不可開交的兩家,在法官說法和鄉賢說理下握手言和,像這樣的場景時常會在各村廊橋內上演……

      斜灘法庭基于廊橋的民俗意義,將其打造成鄉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陣地”,吸收鄉賢作為特邀調解員,選取法律關系簡單但證據單薄、矛盾尖銳的案件進行現場調解,以案釋法,將傳統道德約束與法律約束的有機結合,即提高了案件調解率,又起到了“審理一小件,教育一大片”的社會效果,助推基層治理工作走深走實。

      庭長郭強告訴筆者,人民法庭受理的大量案件都來自群眾的生產生活瑣事,證據單薄。在以證據為基礎的訴訟活動中,簡單地一判了之可能會導致實質不公正的情況發生,進一步激化矛盾,因此宜在法律框架內發揮鄉規民約、鄉賢族老自治功能,融情入理的化解矛盾糾紛,實現“事了人和”。

      不僅如此,為了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前端,除“廊橋夜調”外,斜灘人民法庭找準司法服務與鄉風民俗的結合點和落腳點,創新創建了諸如“趕圩說法”“家事網格員”等工作方式,把守望相助、鄰里和睦、重義守信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案件審理、糾紛調解全過程,為訴源治理融入文化基因,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從“化訟止爭”向“無訟少訟”轉變。據統計,三年來,斜灘法庭家事中心共審理離婚糾紛1137件,其中調撤率全市最高,高達79.16·%,而且平均審理期限全市最短。

      延伸司法服務觸角,“小服務”折射“大作為”

      九山半水半分田,斜灘法庭轄區內山巒延綿,路況不佳,加之留守老人多、信息化設備少,無論是群眾參訴抑或是法官下鄉調解都多有不便。在交通設施和通訊方式高速發展的今天,深山里的村莊似乎被“遺忘”了。

      “操作非常簡單,只要點擊接聽就能與法官面對面,我這種‘沒文化’的人都會用,我們村已經用這個解決好幾起糾紛。”青垅村支書指著村委樓上“訴服村村通”的標識向筆者介紹道。據了解,為了改善轄區交通不便、信息化水平低等不利條件,斜灘人民法庭在轄區68個行政村全覆蓋布設“訴服村村通”,為了全面照顧到被信息化時代“遺忘”的老人們,斜灘法庭注重簡化設備操作流程,群眾無需進行復雜的手機操作,只要走進在村委樓設立的訴服村村通工作室,一鍵即可連線法官視頻通話,既滿足了山區人民在線訴調、法律咨詢等司法需求,也免去群眾、法官舟車勞頓之苦。

      壽寧法院副院長許志鋒表示,“智慧法院建設是推動山區法庭突破時間和空間制約,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訴服村村通的建設以‘操作簡、覆蓋廣、不增編、不建房’為原則,對村社現有硬件設施加以智慧化改造,用“一根網線”串聯起人民法庭、調解員、網格員等解紛資源,打破傳統人民法庭服務鄉村振興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制約,將司法載體和觸角延伸到群眾家門口。”

      整合內外部解紛資源,“小法庭”撬動“大治理”

      人員力量薄弱,是阻礙法庭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桎梏。郭強表示,“法庭下轄五個鄉鎮,只有一名法官,因此如何綜合運用外部解紛資源為當事人節約維權成本、緩解審判壓力,是我們長期探索的方向。”

      “郭法官,我們村老張在給李德春(化名)打地基的時候因吊機脫鉤不小心被重物砸傷了,現在人在醫院,但各方因為醫療費分擔問題鬧僵了,十幾個人在派出所相互推搡,您看看能不過來處理下?”一天晚上,鳳陽村的網格員聯系上法庭。

      考慮到法庭在處理群體性案件上力量不足,郭強第一時間向鄉鎮綜治網絡發出預警,并與綜治成員單位派出所、司法所、老練調解工作室會商研究解決對策??紤]到該糾紛的緊迫性、復雜性,如果按照訴訟程序處理,需對人身損害進行司法鑒定,案件審理周期長、訴訟成本較大,可能會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因此大家定下了“高效、穩定、公平”的調解方針。

      “聯動小組”基于具體傷情、責任劃分等事實情況,多元共調,最終在當天晚上凌晨1點40分,各方達成調解協議。但辦案經驗豐富的郭強仍有預感調解方案的履行可能會有反復,囑咐網格員實時關注情況進展。不出所料,案件果然反復,“聯動小組”連續三個晚上前往調解,終于在各方的努力下,當事人當場履行賠償義務,至此,該起糾紛得到圓滿解決。

      這是近年來斜灘法庭整合內外部解紛資源,不斷擴大“朋友圈”的小小縮影。該法庭以“寧人息事”無訟創建活動為契機,打造“深巷法庭+”多元解紛新模式,將矛盾糾紛解決功能嵌入網格化平臺,充分發揮網格員、村級調解組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主體的矛盾糾紛排查預防分流跟蹤化解的工作閉環,同時,助力各綜治單位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發揮普羅大眾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切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吳嘯虎 蔡逸梅)

    【責任編輯:DH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