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開放,采一朵送給我小小的姑娘,把它別在你的發梢捧在我心上,陪著你長大了,再看你做新娘。如果有一天,心事去了遠方,摘朵花瓣做翅膀,迎著風飛揚。如果有一天,懂了憂傷,想著它就會有好夢一場……”這是電影《你好,李煥英》的插曲。在悠揚舒緩的旋律和張小斐溫柔的哼唱中,道出了全天下每一位母親對孩子最深的愛與牽掛,溫情脈脈,感人至深。
每當聽起這首《萱草花》,就不由想起宿遷的丁嘴金針菜。因為萱草含苞待放的花蕾叫黃花菜,又叫金針菜,在眾多野菜里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據宿豫大興鎮丁嘴當地的老人說,丁嘴的地埂田間早些年處處都有,人們采其未開放的花朵曬干后配肉食用,營養豐富,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盛夏的一天,伴著這首悠揚的曲子,我們來到了宿豫區大興鎮丁嘴種植基地。在六里村,在萱草花即將盛開的地方,在金針菜晾曬的大操場,村支書張明聊起了丁嘴金針菜的悠久歷史和當今現狀。
“大烏嘴”金針菜株形偏高偏大,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根果少、分蘗中等,葶高120-140㎝,分枝5-8個。6月中旬前后現蕾,夏至后開始采花,8月中旬結束,蕾長13-14㎝,單重3.5-3.7克,頂端呈褐色(“故稱‘大烏嘴’”)。一般畝產干菜達150-200公斤,高產可達250-300公斤。
如今,丁嘴金菜其獨筐蒸餾的傳統加工技藝,更是成就品質的重要保證。經驗豐富的菜農將采摘的金針菜,放入準備好的菜筐內端進鐵鍋,再加蓋蒸籠頭文火蒸餾。火燒的急了,容易夾生,夾生便會開花。蒸餾火候油了,菜容易變成醬色紅,菜農蒸餾燒的草多為麥糠,不急不慢,恰到好處。一般以顏色由原來的鮮黃綠色變為黃色,手捏略帶綿軟, 呈半熟狀態取出。然后選擇第二天晴天在陽光下暴曬,晴天三天即可儲存,干菜顏色通體金黃飽滿,口感絕佳,久煮不腐,明顯有別于工業加工的如硫磺熏制金針菜,并且口感與外觀也好于烘干設備加工的金針菜,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太陽菜”。
域內菜農對金針菜有著特殊的情結,成就了獨特的金針菜文化。金針菜的孝文化深受推崇,詩經里有“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古代游子出門做事,或趕考,或從軍,之前都要在北堂栽種萱草。北堂代表母親,大凡孝道的人,為求取功名,四海為家,離家前都愛種植萱草,目的是告訴母親,兒子要出去做大事了,老人家不要牽掛,以此撫慰母親思子之情。
舊時嫁娶,大興百姓在聘禮中喜歡將金針菜放入飾盒,因其形如金條而象征富貴;婦女“坐月子”用金針菜和鵝蛋煲湯,具有催乳作用;逢年過節用金針菜燒雞、燒肉家家必備,涼拌金針菜配料是海帶絲等,調料為鹽、雞精、辣椒油等,通過沸水焯后拌制的做法制作而成。由金針菜、黃豆、豬腳等材料制作的湯食,更是人見人愛的一道美味。
年過七旬的莫慶根原是村委會主任,他家祖祖輩輩有種植黃花菜的習慣,就是這不到一畝地經濟作物,可是他家一年重要的經濟收入。據他說,在上世紀70年代,金針菜作為宿遷縣運東地區社員家不多的自留地上的產品,是重要的家庭收入之一。在炎熱的中午,金針花開花之前,男女老少齊上陣采集金針菜,鮮嫩的花蕾采回家后洗凈,上蒸鍋,蒸蔫了需連曬三日,曬成一根根細條才能收入布袋儲存,鄉鄰們戲稱為“金條”。更多的時候要趕緊去公社供銷社賣掉補貼家用。烈日下,賣金菜的人排了長長的隊伍,等待令人心焦,賣了金菜的孩子,花二分錢買一瓶彩色汽水喝,算是對自己最大的犒勞了。
去上海走親戚,如果你帶去二三斤金菜,上海親戚會對你熱情有加,因為它在大城市確實是一個貴重的稀罕物。張貴昌是張明的老父親,他原是當地供銷社的采購員,由于他有著為人處事的親和力,加上腿勤嘴勤,當地的金針菜猶如長腿式地跑到淮安等周邊縣區。省市幫扶單位每到八月十五和新春佳節,總會把這一丁嘴特產,分享到所屬的單位員工家里。所以,丁嘴金針菜每年都是供不應求。
“大烏嘴”品種以其“條長粗壯,色澤黃亮,花大肉厚,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買金針菜就認宿豫大興“大烏嘴金針菜”。
陪同我們的黃鳳橋是當地有名的筆桿子,他作為當地新聞報道員,曾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新華日報》和地方媒體發稿4000余篇;他還癡迷于文學創作,曾發表長篇小說《那道彎彎的河》,且獲宿豫區第七屆政府文學藝術獎;尤其是他對家鄉的金針菜發展史頗有研究。他說,1938年,“大烏嘴金針菜”參展于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并獲金獎; 1984年商業部于湖南長沙召開全國優質金針菜制標會議,“大烏嘴金針菜”作為標準菜向全國推薦;1985年,在江蘇省首屆金針菜評議會上,“大烏嘴金針菜”榮居榜首,被評為江蘇省優質產品;1988年,在上海舉辦的“長城杯”食品大賽中,“大烏嘴金針菜”獲“金龍獎”;2016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20年,丁嘴金針菜生產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4年,宿豫區大烏嘴金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被評為“江蘇省十佳誠信經營示范單位”。
就是這一難得的當地特產,也有過曲折的發展史。九十年代初期,正是大力發展蠶桑的旺盛期。當時的紅蜘蛛病害嚴重威脅著金針菜的生長。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當地有的領導頭腦發熱,要學外地毀菜植桑的經驗。作為土生土長的當時分管農業的村委會主任張明堅決反對這一主張,并以發展“一村一品”的模式,大力發展金針菜種植面積。
為了保護這一品種,宿豫區金針菜種植核心區主要位于大興鎮,相繼成立了宿豫區馨香金針菜家庭農場、宿豫區“大烏嘴”金菜種植農民專業聯合社,投產菜面積超過了2000畝,可產鮮菜150多萬公斤,干菜30萬斤,產值達2500萬元。同時,在省農科院專家幫助下,建立了300畝實驗田,確保丁嘴金菜“純度”。
炎炎夏日百花開,丁嘴金菜分外香。在回來的路上,車廂里又響起了悅耳動聽的《萱草花》,它再次喚起我們對丁嘴金菜刮目相看。(文/子斌 修存 許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