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線之上,無人之境。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雪山之王”的雪豹,生活于此。
數據表明,全球雪豹數量約7000只,中國約有4500只。中國擁有60%以上的雪豹棲息地和種群數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
(紅外相機拍到的雪豹)
雪豹是高山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和傘護物種,其保護成效直接關系其所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
2018年,中國綠化基金會正式發起“雪豹守護行動”項目,致力于雪豹種群監測及棲息地保護。項目一期于2018年—2022年間,先后在西藏丁青縣、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蘇里鄉、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賀蘭山及其周邊區域開展監測工作。項目二期于2022年10月正式啟動,主要執行地位于三江源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的玉樹州曲麻萊縣與治多縣等雪豹適宜棲息地。
項目實施以來,聯合眾多愛心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通過共同發起、項目監督、研討會、現場調研、宣傳推廣等方式,支持一線科研團隊開展雪豹種群監測、棲息地修復等保護工作,促進雪豹棲息地質量改善,推動雪豹保護事業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
分階段實施行動 逐步完善監測體系
搭建監測體系、摸清雪豹家底、建立起對其所在生物鏈的有效認知等,是開展保護行動的第一步。
雪豹生存之地青藏高原地區空氣稀薄、自然環境惡劣,要形成雪豹本底數據并不容易。為此,“雪豹守護行動”采取階段式逐步實施的方式,積極聯合不同企業、科研單位、民間組織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組織實施雪豹種群調查、適宜棲息地監測等科研項目,基本掌握了項目實施地雪豹種群資源情況。
項目開始之初,“雪豹守護行動”根據保護要求組建了項目管理團隊、專家團隊、聯合調查團隊聯合調查隊伍3個團隊,明確任務,確保項目有效運行。團隊收集和整理了超過20年中國開展雪豹調查監測及研究的文獻資料,撰寫了《中國雪豹研究綜述報告》,為項目具體實施和開展保護工作提供了指導。
布設紅外監測相機、實地樣線走訪是進行本底調查的基礎手段。來自西藏丁青縣洛河村村民歐周尼瑪與15位同鄉組建了野生動物監測小隊,他們在執行單位培訓下開展野外紅外相機布設和維護工作。
西藏丁青縣洛河村村民組成的野生動物監測小隊
每一臺紅外相機的架設都面臨技巧與體力的雙重考驗。管理區域內的16臺紅外相機需要隊員翻越十幾座高山,在架設相機時,歐周尼瑪會蹲在相機前模擬動物經過,以此挑選角度和背景,確保拍攝質量。架設完成后,歐周尼瑪和隊員們還負責定期回收拍攝到的數據。
數據分析工作由檢測中心完成。,但由于紅外相機較為靈敏、雪豹個體間外貌差異不大等原因,判斷同一監測設備前多次出現的雪豹是否為同一只較為困難,導致工作人員需要花大量時間分揀“有效圖像”。
基于此,監測小隊在實地樣線走訪時,另一重要任務就是撿拾雪豹糞便。監測中心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分析糞便樣品,最終才能確認雪豹個體身份。
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為例,專業技術團隊整合2017年—2022年間的調查數據,利用空間標志重捕模型(SCR)估算出青海片區的雪豹種群數量和密度,并形成科學報告。2023年10月22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召開雪豹監測階段性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監測成果: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雪豹種群數量為251只(95%置信區間為171-369只)。
紅外相機監測到的白唇鹿
另外,項目實施地以雪豹監測保護為牽引,同步開展了豺、荒漠貓以及兔猻等貓科、野牦牛和白唇鹿等有蹄類、黑頸鶴為主的濕地鳥類、斑尾榛雞和紅喉雉鶉等雉雞類、林區和草原鳥類等一系列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
搭建保護平臺 合作升級資源共享
作為貓科動物的雪豹,有著機警、神秘的天性,又生活在高海拔地帶,這無疑給野外研究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正因如此,長久以來,雪豹的生態習性和遺傳結構等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
想要得到準確的科學數據,需要大量分析與保護工作,非一個單位、一家企業能完成,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政策、科學的綜合支持。
中國綠化基金會發起“雪豹守護行動”的初心,就是一個集合政府、科研單位、保護機構、企業、社區共同參與、共同實施的平臺型項目。
基金會充分發揮橋梁作用,攜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保護區管理局、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相關合作伙伴,做好項目設計及落地實施,推進雪豹種群保護、研究。
各單位聯合開展了“雪豹種群與伴生動物健康狀況及受威脅因素”等調查研究,發現在雪豹潛在棲息地附近的野生與家養動物組織樣品中存在哈夫尼亞菌、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提示避免雪豹通過捕獵、進食患病動物對種群健康造成直接威脅。
除架設紅外相機、實地走訪等傳統調查手段外,各種新技術手段也不斷地被運用到雪豹研究和保護中,比如。AI識別。
近年來,各合作單位創建了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統,對基礎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當紅外相機照片及有關信息錄入項目的信息系統中,AI識別技術便啟用智能物種識別功能,篩選監測和收集雪豹個體識別及其他動物信息。這可以把監測人員從煩瑣的數據記錄、標注識別工作中解放出來,原來需要半年的工作時間縮短到幾個星期。
目前,動物尺度變化和外形相似物種的細分度AI圖像識別算法仍存在很大挑戰。珍稀物種拍攝數量不足,也導致了訓練數據的缺乏。但經過項目各方共同努力,圖片的訓練數據已從最初3萬張增至13萬張。
紅外相機數據回收
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統不斷迭代,可識別的物種從23種提升到31種,雪豹檢出率從70.8%提升到95.5%,準確率為85.2%,并能過濾掉大量空拍視頻、空拍照片,大大提高了對野生動物個體的識別能力。
目前,項目正著手于項圈GPS跟蹤、遺傳學研究、PAWS種群評估等新技術手段和方法,為雪豹及其伴生動物的保護提供科學保障。
為充分發揮在自然教育方面的平臺優勢,將環保創新大賽頒獎環節與企業捐贈啟動儀式相結合,在北京大學開展“高校生態公益實踐專項”活動,環保專家在現場舉行雪豹保護公開課,加強青年學子對雪豹等野生動物的認知。
強化各方聯合 帶動全社會共同參與
“雪豹行動保護”吸引了一汽豐田、卡地亞等愛心企業先后與中國綠化基金會跨界合作,企業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擴大了自身品牌影響力。
2018年,一汽豐田支持中國綠化基金會啟動雪豹保護工作,率先在青藏高原開啟“雪豹守護行動”,在雪豹調查、生態系統修復、社區發展和自然體驗方面,開啟了試驗性探索。
項目先后在西藏丁青縣開展布托湖國家級濕地公園景觀恢復,項目人員在天峻縣蘇里鄉尕河村與社區相關人員座談,商討人獸沖突基金的落實與實施。在丁青縣中學建立了雪豹科普基地,用于高原珍稀動植物展示,定期開展自然教育等科普活動。
巡護人員拍攝的布托湖國家濕地公園
項目開展了丁青縣地區的生態恢復、周邊社區建設、科學監測及自然宣教等活動,掌握了色林錯區域雪豹重要疫病及種群健康狀況等重要數據,為雪豹保護二期項目提供了參考。
2022年10月,卡地亞自然保護項目加入“雪豹守護行動”,共同啟動“三江源雪豹守護行動”。該項目組織專家收集和整理了三江源區域雪豹文獻資料108篇,編寫了《中國雪豹研究文獻綜述》《雪豹及伴生動物監測技術手冊》《雪豹監測項目培訓手冊》等專業科研指導手冊,完成了三江源社會經濟、放牧和人獸沖突狀況的調查問卷并開展了公眾倡導、互聯網募款等工作。
項目在進行公眾倡導時,將監測、反盜獵與護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救助等知識相結合,帶動更多牧民加入保護野生動物隊伍。僅2023年第1季度,就有300人加入監測巡護工作中。
此外,中國綠化基金會還重視加強社會公眾對項目的辨識度的引導,在基金會網站、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官方宣傳賬號,增加了雪豹項目的專項輸出內容,并且上線各公益平臺,讓公眾可以通過平臺了解雪豹保護。
基金會將進一步發揮互聯網的力量,調動多方社會資源投入保護事業,吸引更多的機構、團體和個人為中國雪豹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對于“雪豹守護行動”項目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綠化基金會將繼續沿著科學性、專業性、開放性的道路前行,繼續以平臺模式為各科研單位、保護機構創造合作空間,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將雪豹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為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群眾宣傳以及社會參與的重要優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