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美麗江蘇訊 “三夏”大忙已過,阡陌縱橫的鶴城大地依然留有忙碌的余韻。倉滿斗盈的農業合作社內人頭攢動,前來看糧、購糧的經紀人絡繹不絕;成片成方的高標準農田已由“金黃”轉為“青綠”,在微風吹拂下“稻浪”翻涌;設備齊全的智能加工車間內,一袋袋包裝精美的射陽大米即將發往全國各地……
倉廩實,則天下安。糧食生產始終是群眾心頭牽掛的大事。耕地面積207萬畝,年產糧食130萬噸,我縣曾連續九年被農業農村部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是名副其實的“噸糧縣”。今年市下達糧食播種面積為234萬畝,最新數據顯示,夏糧實際播種面積為147萬畝次(含三大農場),小麥平均產量415公斤/畝,總產12.16億斤,預計全年糧食總產可達31.28億斤。
以政策促保障,糧食生產立下“軍令狀”
“我們要切實擔負起糧食生產大縣的擔當和責任,按照‘穩糧、優供、增效’的發展思路,認真落實國家、省市糧食安全戰略,切實穩定糧食生產,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在年初召開的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上,縣委書記唐敬鏗鏘有力的話語,既是一份實現糧食保供的“承諾書”,更是一份為糧食安全生產立下的“軍令狀”。
言出必行,使命必達。在省市下達糧食生產面積及產量指標后,全縣第一時間下發《關于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確保糧食穩產增效的通知》,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糧食生產目標責任制,明確各層各級在糧食生產各環節的職責,落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將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鎮村。
曾經,糧食作物病蟲害,尤其是小麥赤霉病是最令農民頭疼的事。但今年臨海鎮后澗村村民吳明海異常輕松:“村里農技中心的工作人員早早就送來免費的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真是解決了我們的一塊心病!”為做好今年的穩產保供“大文章”,縣財政撥付976萬元采購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免費發放給全縣農戶,保證小麥赤霉病防治全覆蓋。全縣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秸稈機械化還田補貼以及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將產糧大縣獎補資金主要用于支持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糧食生產病蟲害防治、糧食品牌創建、糧食優新品種研發推廣、集成農機農藝技術推廣等環節,極大程度地降低糧食生產風險,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以科技穩支撐,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打開手機掃一掃包裝袋上的二維碼,便能立刻知道購買的大米從種植到加工的全流程,這在縣國投集團生產的“射陽大米”系列產品上都可以輕易實現。該公司覆蓋在生產基地、物流倉儲、加工生產每個環節的130多個“監控設備”就像是忠實的“記錄者”,時刻記錄著“一粒米”的奇妙之旅,也讓群眾對于“舌尖上”的美味更加放心、滿意。
如何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離不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地”的先決條件便是改善土地。地處蘇北里下河地區,河網密布、水系發達,這些先天的地理環境既是全縣發展農業的資源優勢,也是推進農作物種植的制約條件。為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土地資源,提高糧食產量,2013年秋播以來,全縣首創聯耕聯種,有效解決“大包干”造成的土地碎片化、無組織生產和分散經營三大難題,實現家庭經營效益最大化。
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才能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從無人機成為春耕備耕“植保神器”,到用北斗衛星導航操作無人收割機,再到以智慧麥作技術“引爆”糧食種植市場,我縣“智慧農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出產優質糧,得先確保有好種。為此,我縣積極開展品種比較試驗,選擇揚麥等小麥品種,水稻主推南粳9108、淮稻5號等優新品種;投入487萬元,重點打造24個糧食高產高效示范區;“牽手”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大院大所,對接共建“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
我縣還不斷提升裝備水平,大力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糧食生產產業化,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已經達90%以上,榮獲全國第四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稱號。全縣目前共建設高標準農田136.25萬畝,有稻米加工企業66家,大米年加工能力達300萬噸。
以服務保供應,穩步實現糧食“增產增收”
夏收季節,卻逢雨水連綿不絕,眼看陰干的糧食就要發霉變質……而在千秋鎮洪光農機專業合作社內,記者卻看到另外一幅畫面:“轟隆隆……”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地操作著一臺大型烘干機,成堆的糧食被烘干、裝袋。種植大戶丁衛喜上眉梢:“我有280畝土地,以前收割完了,還要花錢喊車送到幾個烘干廠烘干,成本不知道要多花多少。自從和洪光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后,再也不用東奔西跑,田間收割、車間烘干兩不誤,這樣種田真省心!”
成立于2016年的洪光農機專業合作社經過多年發展,現擁有聯合收割機、植保機、糧食烘干機等各類機械40余臺套,涉及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簽訂的全程機械化服務協議的農田,從種植到收獲提供相應的機械作業服務,目前全年能實現機耕、機播、機收面積5000畝以上。全縣像這樣的專業合作社有60個以上。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以良介紹:“為全力服務好農民朋友,我們建立健全三級服務體系,建立‘1+N’結對服務機制,常態化開展監測,發布農情信息;積極開展知識培訓,扶持專業合作社、農資服務超市等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為糧食生產提供‘一站式’服務;充分發揮村‘兩委’組織協調作用,開展土地流轉,實現糧食生產規模經營。”
據統計,全縣現有稻麥產業家庭農場700個、種植大戶435個、合作社60個,100畝以上稻麥適度規模種植面積占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的43%;有各類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201家,服務面積達361萬畝,專業化病蟲害防治組織358個,植保機械保有量4421臺,日作業能力13.4萬畝。(陳雙雙)
編輯:戴衛華 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