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四十年。太湖之濱,無錫寫下了一首改革開放的“領跑者之歌”。
對比1978年和2017年的統計年報,能感受到改革開放給無錫經濟發展帶來的巨變:地區生產總值由24.93億元增長到10511.8億元,年均增長13.7%;規上工業總產值從49.01億元增長到15459.54億元;人均GDP達到16.07萬元、居全國主要城市第三位,平均每平方公里GDP達到1.99億元、居江蘇省第一;中國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上市公司總數全省第一,全國前列……無錫經濟劈波斬浪,尤其是最近三年,從負重爬坡到奮力攻堅再到突破跨越,走出一條轉型提升之路,成為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樣本。
40年之變,不是簡單的數字上的變化;其背后的深刻變革,蘊含著讓人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比強攀高,經濟發展始終站立潮頭
2016年、2017年,“神威·太湖之光”獲得四次世界超級計算機冠軍。
無論是“神威·太湖之光”,還是創造了世界同類載人作業潛水器下潛紀錄的“蛟龍號”,無錫經濟前行的足跡中都閃耀著科技之光,而這,正是40年發展結出的“果實”之一。
秉承實業報國的工商精神,40年間無錫始終以強大的實體經濟,勇立時代潮頭。
1983年,國家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中心落戶無錫。在隨后的1986年,無錫微電子公司試制成功了中國第一塊64K超大規模集成電路。2005年,海力士半導體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項目在無錫高新區開工建設,成為江蘇省當時最大外商獨資項目。多年后的2017年,伴隨總投資超100億美元的華虹集團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項目落戶高新區,無錫誕生單體投資最大的重大產業項目,微電子的“南方基地”榮耀回歸。當年,無錫半導體產業規模達到了江蘇第一、全國前列。
就在集成電路產業綻放花朵的時候,另一顆種子也被播下。
2009年,國務院批準同意無錫市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經過數年孕育,2015年起,鴻山、雪浪、慧海灣等物聯網特色小鎮先后破土而出。2016年起,無錫連續舉辦三屆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成為物聯網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博覽會。政企一心,物聯網產業得以茁壯成長。2017年,全市物聯網產業營業收入2437億元,接近全省的50%、全國的25%。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全國首個移動物聯網連接規模超千萬的地級市、首個窄帶物聯網全域覆蓋的地級市、首個物聯網用戶數超過手機用戶數的城市、在全國率先實現IPv6網絡規模部署……一連串的率先之舉,無錫在世界物聯網發展史上烙下了鮮明的“太湖印記”。
堅守實業,比強攀高,已然是流淌于發展血脈中的基因。1983年,在中國首批9個億元鄉鎮中,無錫占據5個;1992年,無錫縣在首屆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評比中名列第一,以后又連續兩屆位居榜首,進而摘得“華夏第一縣”之稱。2003年起,在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評比中,江陰市連續十六年獲得百強縣“第一”,宜興市連續十六年入圍百強縣前十。
厚積而薄發。2017年,無錫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11.8億元,成為江蘇繼蘇州、南京之后第三個邁上萬億元臺階的城市。這是經濟發展的一次歷史性跨越,也意味著新征程的開啟。
緊抓機遇,探索實踐中實現城市發展
豐碩的成果背后除了勤勞和智慧外,對歷史機遇的把握和搶抓,彰顯了無錫人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
“機遇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稍縱即逝的歷史契機。”作為無錫改革開放40年40件大事的定評者,曾任無錫市委副秘書長、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安嶺肯定了抓住機遇對無錫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以主動創新的姿態,來擁抱新時代”,他認為這同樣是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所必須擁有的智慧。
40年來,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無錫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機遇——
1983年,“一包三改”由無錫走向全省并輻射到全國,極大激發了鄉鎮企業的內在動力和發展活力,堰橋一舉成為上世紀80年代聞名全國的“改革之鄉”。不只限于堰橋,無錫農民發揚“四千四萬”精神,進一步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與兄弟城市一道開創了“三為主一共同”的“蘇南模式”,成為中國鄉鎮企業的發源地。
當資本浪潮襲來時,無錫人再一次帶頭“吃螃蟹”。1993年,無錫市太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成為江蘇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由此開啟了被業內稱為上市企業“無錫板塊”的先河。2018年,全市上市公司累計138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81家,上市公司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國地級市名列前茅。
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筑巢引鳳、招賢納才,身處改革發展前沿的無錫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多種舉措。鄉鎮企業家們很早就明白人才、科技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這才有“星期日工程師”的出現,在進入新世紀后,無錫相繼推出升級版的“引才”計劃,為創新發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站在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需要進一步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節點,無錫市委更是堅定不移地提出了產業強市戰略。2015年8月,無錫市委審議通過《關于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為引領,全力打造無錫現代產業發展新高地的意見》,制定出臺三個三年行動計劃,確立無錫必須堅定不移走產業強市發展道路,在新的起點上重振無錫產業雄風。
經過三年努力,無錫經濟呈現出“止跌、企穩、回升、向好”的良好態勢。2018年,無錫有13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25家企業入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11家企業入圍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入圍企業總數位列全省第一、處于全國同類城市領先水平,被工信部評為2017年全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
面向全球,開放包容成為無錫名片
無錫的改革發展史,事實上是一部制造業發展史、一部產業發展史。面對全球化、國際化的趨勢,無錫始終以先知先覺先行者的身份自我定位。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無錫就開始嘗試探索外向經濟。1981年4月15日,江蘇省輕工進出口公司、無錫家具總廠、無錫縣輕工公司與菲律賓維德集團香港維德行合資成立江蘇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江海木業有限公司。“10001”,這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營業執照上標明的號碼。江海木業在無錫的注冊,拉開了江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序幕。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4287個,全球財富500強企業中有100家在無錫投資興辦192家外資企業,無錫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
1986年,無錫市飲食服務公司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合資創辦太湖酒樓,開創無錫企業境外投資的先河;同年7月,無錫市郊區河埒養殖場漁工商聯合企業在澳大利亞合資創辦耀錫有限公司,成為中國農民在境外投資興辦的第一家合資企業。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批準境外投資項目990個,中方協議投資額100.7億美元,涉及89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商務服務業等多個投資領域。
“走出去”的步伐,在2008年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當年的2月23日,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在柬埔寨奠基。這是由紅豆集團主導,聯合中柬企業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開發建設的國家級經貿合作區,是首個簽訂雙邊政府協定、建立雙邊協調機制的合作區。經過10年的建設,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投產企業已達116家,得到了中柬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肯定,成為無錫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搶抓“走出去”發展戰略的標志性項目和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如何能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找到并找準自身定位,也成為無錫人思考的一個話題。1992年至1993年,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無錫新加坡工業園相繼成立。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國家級開發區6家,省級開發區8家。開發區成為無錫先進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集聚地,成為對外開放的主窗口、利用外資的主陣地。
市政府研究室的羅安斌認為,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兩手抓、兩手都硬是無錫的重要特色。“40年后的今天,無錫已鑄就一個大氣磅礴的開放發展體系,一個具有多元主體的市場體系。”從1992年起,無錫通過兩次鄉鎮企業改制,催生出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之后多年時間里,無錫一步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造就了海瀾、紅豆、陽光等一批具有廣泛知名度、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截至2017年的數據顯示,無錫民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65.6%。去年,無錫有20家民營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入圍數居全省之一。
站在新的歷史發展節點上,無錫必將從40年來的經濟發展中汲取經驗、汲取力量,以更加優化的發展質態當好全省高質量發展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