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黃花塘鎮時集村是一個地勢低洼的小村子,長期以來農民每年只種水稻,還時不時出現圩區被淹的現象,當地村民中流傳一句順口溜:“圩田圩田,靠天過年。”農民的收入長期停滯不前。
如何讓農民在土里也能刨出金來?近年來,時集村大力推廣蝦稻共生種養模式,村子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黨總支書記劉建保告訴記者,目前,全村實施蝦稻共生面積超過6200多畝,采取這種方式生產的農戶420戶,蝦稻共生基本實現全覆蓋,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村里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全部建設到位,還興建了電子商務中心和龍蝦交易市場。現在的時集村,家家都有稻蝦田,家家都與龍蝦掛上鉤。農民收入從以前的每畝800元增加到3000元,增收近3倍。”劉建保高興地說。
近年來,盱眙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及精準扶貧之路。在全省率先創新發展蝦稻共生種養新模式,大力推廣“龍蝦+”綜合種養,包括“龍蝦+水稻”“龍蝦+藕”“龍蝦+芡實”等模式,新發展蝦稻共生面積13.5萬畝,平均每畝產龍蝦100公斤、稻谷600公斤,較常規“一麥一稻”凈收入增加2500元以上。
按照特色水產、蝦稻共生、高效園藝、健康畜禽、道地藥材和休閑農業“5+1”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發展計劃,盱眙用好用足農業產業富民資金。以村為單位制定省市定經濟薄弱村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形成持續增收能力,不斷夯實脫貧基礎。據統計,共統籌使用省市財政幫扶資金1680萬元,實施經濟薄弱村特色產業項目39個,已有23個項目產生收益93.26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81.79萬元,分配低收入農戶11.47萬元。
同時,該縣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交通區位和土地資源優勢,加強與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合作,柔性引進農業科技人才。先后引進張洪程院士工作站、黃花塘博士服務工作站和上海海洋大學盱眙龍蝦博士后工作站,服務農業新技術推廣,實施蝦稻共生、水產養殖、綠色果蔬等多基地主導產業,逐步實現“一鎮一特、一村一品”。